发布日期:2025-07-05 20:16 点击次数:187
2025年9月,中美两国分别将迎来两场世界瞩目的重大活动:北京将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而联合国也将在美国纽约举行成立80周年的纪念大会。
两场活动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重要历史节点,也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新舞台。尤其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中美之间的首次面对面互动成为外界高度关注的焦点。
是否出席、谁先出访,不仅关乎外交仪式,更牵动着大国之间的战略主动权与全球秩序的话语权分配。
在俄乌冲突、美中经贸僵局、联合国权威下滑等多重背景交织下,这个9月或许注定不平凡,国际局势也因此被悄然改写。
北京阅兵与纽约大会
从时间节点来看,北京的阅兵式安排在9月3日,而联合国大会预计于9月下旬召开,两者仅相隔不到三周,外交节奏紧凑,战略意味浓厚。
据日本共同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中国有意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出席阅兵式,若成行,这将成为中美建交45年来的首次,也是美国总统首次亲临纪念中国抗战胜利的活动。
而几乎同时,美国方面也已提出邀请中方领导人出席纽约的联合国80周年纪念大会。双方尚未正式回应,但外交圈内的动态已悄然释放博弈信号。
此次活动所处的历史时间点极具象征意义。1945年抗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分别标志着东方战场与世界多边秩序的重构起点。如今80年过去,这两个场合再度碰头,其背后则是当前世界秩序裂变下的全新较量。
从现实角度出发,特朗普若出席北京阅兵式,将被视为美国对中国发出的强烈外交信号,也可能意味着对改善中美关系的突破口。而对于中国来说,则可借此向外界展示和平发展和军事现代化的成果,并在国际舆论中塑造更加主动的国家形象。
然而,这一决定并不轻松。特朗普面临美国国内的巨大政治压力。回顾2020年,他曾考虑赴俄参加红场阅兵,但最终因舆论阻力而作罢。
如今在美中关系远不如当年的背景下,特朗普是否有足够政治资本面对两党甚至军方对“示弱于中国”的批评声音,仍是未知数。
普京访华成定局
与美国的犹豫不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动向则相对明确。
据克里姆林宫方面多方释放的信号,普京将出席北京的阅兵式,并可能与中方一同出席一个特别设置的“联合国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在接受俄媒采访时称,俄中双方正在研究以一种“特殊且隆重”的形式,联合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
这一表态非同寻常。联合国大会作为联合国最高级别的外交平台,一直以来都是美方象征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舞台。五常领导人齐聚纽约,是其惯有的国际秩序展示。但今年的情形可能彻底改写:中俄领导人若缺席联合国大会,并选择在北京自行设立纪念活动,这将对全球外交格局构成实质冲击。
对于普京而言,前往美国的选项基本可以排除。一方面,美俄关系持续处于历史最低点,俄乌冲突未有实质解决;另一方面,普京本人也可能因国际刑事法院的通缉令等因素而避免赴美的法律与外交风险。
因此,北京成为中俄主导纪念活动的“新平台”,不仅是出于现实考量,更体现出在当前西方主导体系下,两国试图建立“平行秩序”的战略意图。
尤其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的背景下,这种合作不仅是象征性的团结,更是对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规则体系的实质性回应。
“谁先登门”的外交较量
从更深层次看,中美之间关于“谁先出访谁”的较量,其实是战略主导权的隐形博弈。传统外交礼仪中,“主动出访”往往象征求和或示弱,而“邀请对方登门”则意味着强势掌控。因此,中美都在试图掌握外交节奏的主导权。
美国希望中方率先前往纽约,既展示中国仍需在现有秩序下与美国沟通,也利于塑造“美方仍是全球外交主轴”的印象。而中国则更倾向于特朗普先来北京,借此向世界展示其国际地位的稳固,特别是在面对西方多重遏制压力时,仍能吸引超级大国领导人亲临阅兵现场。
这场“谁先走出一步”的较量,其背后则是对全球秩序的话语权之争。过去几十年,美国借助联合国平台维系其“领导世界”的权威;但如今,全球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中俄等国则试图通过“去美国中心化”的新方式塑造新的国际规则框架。
若特朗普最终放弃赴京选择出席联合国大会,而中国与俄罗斯则共同在北京进行纪念活动,这种“分裂式纪念”将被外界广泛解读为国际社会秩序出现“双轨化”的象征性动作。
五常中两国不出席联合国大会,无论是从象征层面,还是对美国主办地位的挑战,都将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结语
在距离两场重要活动还有不到三个月的当下,尽管一切尚未官宣,局势仍充满变数,但背后的战略脉络已逐渐清晰可见。中美俄三方的互动,已不仅仅是双边外交事务,而是全球秩序重塑背景下的“大国协奏曲”。谁先踏出那一步?谁又将在9月成为新的全球舆论焦点?北京与纽约的选择,或将影响未来十年的国际关系走向。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保有战略定力的同时,以更具主动性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而对美国而言,若仍沿用传统的霸权思维,恐怕难以应对多极化时代的复杂挑战。对于世界而言,或许真正值得关注的,并非某一位领导人是否出席,而是背后那股无形却持续扩张的“力量重构”洪流,正在悄悄重塑整个时代的秩序版图。